在战国时期,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几乎都集中在七大强国之间——齐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楚国和秦国。尤其在战国后期,随着魏国、楚国和齐国的衰落,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冲突逐渐成为当时最为关注的焦点。在这两国的较量中,许多杰出的武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国方面有白起、李信、王翦、王贲等名将,而赵国则也有五大名将。
一、李牧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同样名震一时。李牧的生平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早期,他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面对匈奴的大军,李牧采取了假装失败的策略,把几千人故意留下给匈奴,诱使匈奴单于深入赵国。待匈奴大军深入,李牧指挥赵军出奇制胜,左右两翼包围了敌人,最终大败匈奴,击杀十万敌军,并成功消灭了襜褴、东胡等部落,收降林胡,匈奴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里,匈奴不敢再侵扰赵国边境。
公元前246年左右,李牧从代郡返回赵国都城邯郸,开始担任赵国的官职。公元前243年,赵王命李牧攻打燕国,攻占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今河北省徐水县北和固安县南)。公元前235年,赵悼襄王去世,赵王迁继位,李牧参与的宜安之战和番吾之战中,赵军两次重创秦军,成功延缓了赵国的灭亡。然而,由于秦国的离间计,赵王迁听信谗言,夺去了李牧的兵权,并最终在公元前229年将他杀害。李牧被冤杀后,赵国很快也被秦国灭掉。
展开剩余66%二、廉颇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中最被低估的一位。他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就参与了五国联军攻伐齐国,并成功击败齐军,取得了阳晋。其后,他因不满蔺相如的谦让,而愤然向他请罪,二人最终成为了刎颈之交。
在长平之战中,廉颇率赵军坚守阵地,用防守战术成功抵挡住了秦军的进攻。然而,赵孝成王被秦国的离间计所迷惑,将廉颇替换为赵括,这导致了赵军的重大失利。尽管如此,廉颇并非仅仅擅长防守。长平之战后,他率军击败了燕军,并险些摧毁了燕国。此外,廉颇还带领赵军攻占了魏国和齐国的多个城池,展现了其攻守兼备的卓越才华。
三、赵奢
赵奢是赵国的宗室出身,活跃于赵武灵王到赵孝成王时期。作为赵括的父亲,赵奢最著名的战绩是阏与之战。在这场战斗中,赵奢击败了秦国的大军,成功守住了阏与这一战略要地,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胜利为赵括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四、庞煖
庞煖是赵国的老将,早在赵武灵王时期便为赵国效力。在长平之战后,庞煖终于崭露头角。除了攻打齐国并取得胜利外,庞煖还曾率领赵国、韩国、魏国和楚国等诸侯国联军共同对抗秦国,展现了他出色的指挥能力。
五、赵括
赵括可能是赵国五大名将中最具争议的人物。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了求胜,决定让赵括取代廉颇指挥赵军。赵括不同于廉颇,他放弃了防守战术,选择主动进攻。这一决定使得赵军全线出击,最终正中秦将白起的陷阱。赵括指挥的赵军很快被秦军分割包围,长时间无法突围。赵括最终亲自带队突围,但在途中英勇杀敌时被秦军射杀。赵括阵亡后,赵军的四十余万人全部投降并被秦军坑杀,成为长平之战的惨败主因。尽管如此,赵括在战斗中依然让秦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乎超过半数的秦军士兵伤亡,显示了赵括一定的实力,只是他遇到了史上少数几位能战胜白起的高手。
这些名将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和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
发布于:天津市晶顶网配资-股票杠杆平台-配资正规网站-如何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