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当赵匡胤在烛影斧声的迷案中轰然倒下时,不知他是否回想起陈桥驿那个晨曦微露的清晨。
那件突如其来的黄袍,与其说是众将士的拥戴,不如说是二百年来武人治国的必然结局。
在生命的终点,这位结束了二百年大分裂的太祖,或许终于不再想天下一统,不再想杯酒释兵权的精妙设计。
只是像一个被时代洪流推着走的孩子,想起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乱世本质。
可是,当初那个真正站在陈桥驿前的赵匡胤,眼里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时他的眼里并无忠义,只有五代十国乱世中,无处不在的两条生存法则——要么被人吃掉,要么吃掉别人。
一
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
这个地方,文艺一点说曾是九朝古都,有着十三朝都会的余韵。但实事求是地说,那是个武夫当国的血腥战场。
展开剩余85%一个军阀子弟出生的孩子,对生存有着本能的理解。
年轻时的赵匡胤虽然勇武过人,也只能在乱世中颠沛流离,曾一度饿倒在襄阳僧舍外。
这样的经历,对于见识过“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他来说,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同样的剧情。
所以当他游历四方时,看到那些手无寸铁的文人百姓在铁蹄下辗转哀嚎,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震颤——这不就是乱世中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吗?
而同时,他脑海里立刻出现了另一幅景象: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在各自的领地上生杀予夺,恣意妄为。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新五代史》——安重荣的这句话道破了那个时代的事实。
二
太急切地想结束这个乱世,太迫切地想要重建秩序,赵匡胤在郭威麾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他选择追随周世宗柴荣,无非两个原因:一是柴荣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二是后周有很强的实力。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赵匡胤的务实清晰可见。
柴荣作为五代杰出的君主,一生致力于统一大业。他整顿禁军、变革制度、开拓疆土,但在那个武人跋扈的时代,他的变革举步维艰。
曾经梦想“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柴荣,在位仅五年便英年早逝,留下七岁的幼主和摇摇欲坠的后周。
这样的结局化作历史教训,便是乱世之中,幼主永远镇不住骄兵悍将。
三
赵匡胤的崛起,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必然。这得益于他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杰出的个人能力。同时他也有足够的魅力,赢得军心。
柴荣在世时,很不希望看到禁军大将权势过大,但赵匡胤在军中的人缘却如鱼得水:
“王师围寿春,太祖身先士卒,赐裘帽衣甲,军士感激。”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事实证明,在五代这个特殊的时代,得军心者得天下。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顺利接管朝廷,从而开创了大宋王朝。他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终结乱世,重建秩序!
这与五代其他篡位者大不相同,后人多说他“得国之正,无过于宋”。
但只有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知道,他并非不想用更温和的方式,只是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仁慈往往意味着死亡。
四
危机总是不期而至,而且来得很快。
1、合法性危机
赵匡胤以殿前都点检的身份篡周建宋,本质上与五代其他兵变无异。一切都开始得顺理成章,但合法性始终是个问题。
一个“点检做天子”的谶语在军中流传,这个谶语原本可能是针对前任,却意外地成全了赵匡胤。
这让他相当警惕,毕竟他也是靠兵变上的台,而且地位并不稳固——怎么说前面还有那么多节度使虎视眈眈。
但经历过乱世的人智慧就是高,赵匡胤用一场精心编排的“黄袍加身”,既得了天下,又保全了柴氏子孙。
“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
《宋史》——一句话,既安抚了人心,又彰显了仁义。
2、来自骄兵悍将的威胁
兵变是成功了,可是更大的麻烦马上就来了。那些节度使手里有很多兵马,他们不是好对付的人。他们的实力比赵匡胤还要强。
赵匡胤心里想,我不能和他们硬打,他们都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更可怕的是,这些人都见过那种“谁都能当皇帝”的年代!
我这个新皇帝怎么让他们服气?我好不容易结束了五十多年的混乱,一定不能再乱起来!
如果好好谈,就算是再固执的武将,也能说得通。
赵匡胤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很明白这些老兄弟的想法。他只是淡淡地对石守信等人说了一句话: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史》
最后他用一杯酒就收回了兵权,平静地解决了开国将领带兵的问题。
3、害怕乱世重演,开创盛世
赵匡胤是成功的,可以说他的智慧很高超,选择了一条稳妥的道路,带领这个民族从血腥的乱世走向文明的盛世。
他和赵普制定的各种制度,奠定了宋朝三百年的基业,也就是“宋承五代之弊,而立国规模迥异”。
但他也是不幸的,由于生命结束得太突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留下了遗憾。
皇位刚刚稳固,更深层的危机就来了。
如何避免第六个短命王朝?赵匡胤的答案十分值得玩味。
赵匡胤先抑武,再崇文,然后是变革,接着是制度建设,最后“勒石三戒”,特别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既然选择了文明,那就坚持到底吧。
以赵匡胤的智慧,他真的不知道过度抑武的后果吗?不会的。
他还是太害怕那个武人乱政的时代重演了。关心则乱吧。
他的“杯酒释兵权”和“勒石三戒”成了努力避免历史循环的最后尝试,而且这一次,他成功了。
因为五代十国不是普通乱世,那个血淋淋的时代,永远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
五
网上一直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五代十国是历史上黑暗的时代?”
所有回答中,我认同其中一个答案中的五个字——人命不如狗!
赵匡胤一生的追求,也源于此。
从陈桥兵变中的半推半就,到杯酒释兵权时的推心置腹,从对柴氏家族的优待,到对文人士大夫的尊重,其实一直贯穿始终的是赵匡胤的一个重要目的——无论如何,不能再回到那个人吃人的时代!
伟大的史学家陈寅恪这样评价宋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及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后世多数史家对赵匡胤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结束了二百年大分裂,开创了文化盛世。
但仔细分析他的一言一行,发现确实如此。不然他的王朝何以成为文化高峰?
赵匡胤《雪夜访普图》
生长于血雨腥风之世,所以比常人更加渴望秩序与文明。拼尽全力甚至矫枉过正,只为了永远告别那个武人乱政的时代。
一如一个从战乱中走出的幸存者,一生都是在为防止悲剧重演而努力。
但赵匡胤的智慧真的是高,胸襟也不是一般的开阔。
大致每个能够结束乱世的雄主,都是要有一两个拿得出手的绝活吧。
发布于:福建省晶顶网配资-股票杠杆平台-配资正规网站-如何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