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是周朝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姬姓诸侯国,建立于公元前1117年。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因参与平定三监之乱而获得周公旦的封赏,被封在商朝的旧都朝歌,建立了卫国。这个国家一直延续至公元前209年,末代国君卫君角被秦二世胡亥废除,卫国才彻底灭亡,持续了908年,比第二长寿的燕国多了8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开始实行郡县制,标准化车轨、文字、度量衡。那时,除秦朝外,唯一存在的诸侯国就是卫国。秦始皇虽然统一天下,但并未立即消灭卫国,反而允许其继续存在。卫国的末代国君卫君角仍在野王(今河南沁阳)维持着象征性的国君身份。秦始皇去世后,卫君角被秦二世胡亥降为庶人,卫国才正式灭亡,卫君角的具体生死仍然不明。
展开剩余74%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秦始皇已统一天下,为什么还允许卫国存续呢?
卫国虽然创建时间悠久,但长期处于二流诸侯国的地位,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没有太大影响力。卫国的最盛时期是在西周末期和东周初期,当时卫武公辅佐周平王打败犬戎,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因此被封为公爵。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实力逐渐衰弱。到卫国第39代国君卫成侯时,主动将公爵爵位降为侯爵,而在卫嗣君时期,卫国再度自降爵位,称君而非侯,实际上已不再是一个真正的诸侯国。
在周朝的封爵体系中,只有拥有封地的公、侯、伯、子、男可以称为诸侯,具备建立诸侯国的资格。而“封君”这种爵位已不再属于诸侯国,它只是一个荣耀称号,类似商鞅、白起等人所拥有的爵位。因此,卫国在卫嗣君时代的衰弱,意味着其已不再具备作为诸侯国的地位,只是一个附庸,或者说是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贵族。
既然卫国已不再构成威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然不再需要特意去消灭它。卫国不仅没有对秦国构成任何威胁,而且其领土狭小,仅剩下河南濮阳一座城池,秦始皇认为让卫国自生自灭,实属无需费力之事。
此外,卫国历史上也涌现出一些对秦国至关重要的人物。例如,卫国人商鞅,他曾到秦国变法,帮助秦国逐渐强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商鞅因功被秦孝公封为商君,赐予他商地的15个城邑。尽管商鞅最终因被冤陷谋反而被杀,但他的变法思想却深刻影响了秦国的发展。同样,吕不韦也是卫国人,他识别出嬴异人并辅佐其成为秦国的接班人,后来成为秦国丞相,为秦国的治理和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商鞅与吕不韦在秦始皇登基后的结局并不美满,但他们的贡献依然显著。商鞅的变法帮助秦国强盛,而吕不韦则帮助秦国完成了政治过渡,使得秦始皇能够顺利继位。秦始皇深知,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不可能变得如此强大;同样,没有吕不韦的辅佐,嬴异人也未必能成为秦王。因此,尽管秦始皇对商鞅和吕不韦的结局有所不满,但他也不会忘记他们为秦国所作的贡献。可能正是因为这份情感和历史上的恩怨,秦始皇才决定放过卫国,让它延续下去。
秦始皇对卫国的宽容也可以从历史的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自周武王灭商之后,历代更替的王朝通常都会对前朝遗民采取怀柔政策。商朝灭亡后,周朝并没有彻底清除所有商朝的遗民,而是保留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祭祀商朝宗庙,甚至分封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的故地,建立了宋国。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为收买前朝民心。秦始皇对卫国的处理亦有类似的政治考量,毕竟,卫国已是一个仅存祭祀和宗庙的国度,对于秦朝来说并无任何实际威胁,因此保留它,不仅可以安抚卫国的遗民,还能维护华夏传统。
总的来说,秦始皇的决定反映了他深知如何处理历史遗产,并通过政治智慧保持大局稳定。最终,卫国的灭亡还是在秦二世的手中发生,而非秦始皇。
发布于:天津市晶顶网配资-股票杠杆平台-配资正规网站-如何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