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包括小编在内的很多人都不喜欢晋朝,也讨厌建立晋朝的司马懿家族,认为他们私德有亏、得位不正。不仅玷污了洛河之誓,还当街弑君,甚至让司马衷这个说出“何不食肉糜”的人当皇帝,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北方汉族被杀得十不存一,中国也陷入了两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的乱世中
因此司马懿家族在我们后世人看来,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那么晋朝统治下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司马家族的呢?有朋友说也非常讨厌,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密,他为了不给司马家当官,特地写了《陈情表》,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来恶心司马家不忠不义
小编上网冲浪时,看到持有该观点的人并不少,那么李密写《陈情表》真的只是为了拒绝给司马家当官吗?先说答案,李密写《陈情表》不是搪塞司马炎,更不是不想在晋朝当官。这并不是小编的武断,而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的后续
李密在上了《陈情表》一年后,他的祖母就去世了,之后司马炎再次征召李密入朝为官,李密欣然接受,被司马炎封为太子洗马。这时可能有人说,这肯定是司马炎逼迫李密的,但事实是后来司马炎不重视李密了,李密非常不开心,时常跟别人抱怨,说“要是自己在朝中有人脉,皇帝还会轻视自己吗?自己升迁还会这么慢吗?”
展开剩余76%结果话传到了司马炎耳中,司马炎认为李密是在说自己有眼无珠,不识人才,因此龙颜大怒,罢了李密的官,李密最终在家里郁郁而终,享年64岁;可见李密并不厌烦晋朝和司马家,如果他真的是被司马炎逼迫当官,那么他不会这么渴望皇帝的重视
还有人说《陈情表》里,李密之所以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而不是“伏惟圣朝以忠孝治天下”,是因为司马家不忠不义,所以晋朝人也不敢提忠,担心司马家怀疑是影射他们,这其实也是彻头彻尾的谣言。晋朝不仅可以说忠,晋武帝司马炎还大力提倡,让大臣们都学学忠心的诸葛亮,因为越缺什么才越爱嚷嚷着什么
影视剧中的司马炎
西晋版图
下面的官员也很喜欢拿忠来说事,比如《晋书·刘颂传》里面的“臣闻不惮危悔之患,而愿献所见者,尽忠之臣也。”《晋书·庚冰传》里面的“群下宜忠,不引不进;百司宜勤,不都不劝。”比比皆是,反而是孝,大家都没有刻意去提,司马炎也没有让官员多学学什么的
因为自从汉代以来,孝就刻入了我们民族的骨子里,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汉朝不仅将孝从个人品德上升到了国家意识形态,还开创了举孝廉,孝是当官的第一标准;而且汉朝皇帝除了开国的刘邦和中兴的刘秀,其他人谥号都有个孝字,只是我们平时省略掉了。
发展到晋朝时,孝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基本准则,所以李密《陈情表》中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不是很多朋友以为的暗讽司马家,他就是为了在祖母面前尽孝,才写这篇文章,暂时婉拒司马炎。况且咱们反过来想,就能想清楚为什么不是“伏惟圣朝以忠孝治天下”
蜀汉版图
古代马车模型
因为忠孝、忠孝,但凡提忠必在孝之前,李密这样写司马炎就会说,“既然你都不断地提到忠,那么就快来上班吧,不然就是不忠。”到时候李密该怎么办?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逻辑上也说不通啊。这时可能有人会反驳,既然说李密想在祖母膝下尽孝,又不讨厌司马家,那他为什么不带着祖母去当官呢?
原因很简单,当时李密的祖母刘氏已经九十多岁了,经不起舟车劳顿,而李密的家在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而西晋的首都在洛阳,古代交通不便、蜀道又难于上青天,李密如果冒然带着九十多的祖母去洛阳,万一路上出了什么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古人讲究落叶归根,在外地去世被认为是横死、非常不吉利
李密早年失去父母,和祖母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加之李密非常孝顺,不会让祖母冒这个险。这也是李密曾出仕蜀汉,却给司马炎写《陈情表》的原因,蜀汉首都在成都,距离眉山不远,即便古代交通不便,一旦祖母有不测,李密也能很快赶回;加之李密出仕蜀汉的时候,祖母并不是特别年迈,在邻居帮忙看护下他也比较放心
四川地图
但当祖母九十多岁时,李密和她就是见一面少一面了,祖母随时可能逝世,这种情况下李密既不会让祖母跟着自己瞎折腾折腾,更不舍得远离祖母,去千里之外的洛阳当官。他正是将自己和祖母的情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真实状况如实告诉司马炎
才感动地司马炎无以复加,让他在家里伺候祖母颐养天年,待其祖母去世后再奉诏入朝......综上所述,虽然司马懿家族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耍了各种阴谋诡计、毫无下线,他们建立的晋朝也给中国和汉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李密写《陈情表》,是搪塞司马炎、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来恶心他
因为这样做也是完全否定了李密和他祖母之间,最单纯、真挚的感情,否认这篇字字泣血、句句诛心,每一段每一句都动人的美文。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发布于:云南省晶顶网配资-股票杠杆平台-配资正规网站-如何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