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职业教育领域十余年的"老职教人",这两天被一则来自中亚的消息狠狠触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亚赛区(哈萨克斯坦)汽车制造与维修赛道比赛在厄斯克门圆满收官。当看到东哈萨克斯坦技术大学"龙之队"的孩子们捧着冠军奖杯,眼里闪着光说"要把从鲁班工坊学的技术都用在赛场上"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国职教"走出去"最生动的模样。
一场"接地气"的国际赛事:从故障排查到技术传承这次比赛选址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首府厄斯克门,赛题设置堪称"实战派":60分钟内完成锂电池组检测、电机与动力系统故障诊断、清除故障代码并调整车辆至可上路状态。这些题目可不是纸上谈兵——新能源汽车教具是最新型号,实训基地刚建成不久,连故障点都贴近当地实际用车场景。
更让我感慨的是参赛学生的状态:4人团队紧盯仪表盘,手里的检测仪不停闪烁,讨论声里夹杂着俄语与中文术语的碰撞。领队老师说,他们集中备战了一个半月,把从鲁班工坊学的技术全用上了。这让我想起国内职校备赛的场景——同样是熬夜查资料、反复练操作,不同的是,这里的孩子们背后站着的是中哈两国职教人的心血。
展开剩余71%鲁班工坊:从"技术驿站"到"友谊桥梁"提到这场比赛,就绕不开背后的"关键先生"——哈萨克斯坦首个鲁班工坊。这个由东哈萨克斯坦技术大学与天津职业大学共建的工坊,自2023年12月运行以来,已经成为当地职教领域的"明星项目"。
指导教师穆拉特·穆兹德巴耶夫的故事特别打动人。这位哈方教师曾多次赴华交流,每次回去都兴奋地分享:"中国的无人驾驶样机、新能源车技术实训平台,连我们最先进的实验室都比不上!"更难得的是,工坊不仅"引进来"先进设备,更把"做中学"的中国职教理念带了过去:学生不是对着课本背参数,而是在真实车辆上拆装检测,在故障模拟中积累经验。
参赛选手伊利亚斯·伊萨卡诺夫的话让人印象深刻:"鲁班工坊让我爱上了汽车修理。"这句话道破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而是点燃对技术的热爱,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这些孩子未来走向哈萨克斯坦的大街小巷,为当地日益增长的中国品牌汽车提供维修保养服务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中哈职教合作的温度。
职教出海: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赢"作为职教从业者,我深知"走出去"的不易。但鲁班工坊的模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它既不是简单的设备捐赠,也不是单方面的技术灌输,而是基于当地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哈萨克斯坦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销量激增,维修保养人才缺口大,工坊就把汽车制造与维修作为重点专业;当地对智能驾驶技术感兴趣,智能驾驶技术中心今年就将投入使用;未来还计划开设专业人才资质认证中心,让学生的技能证书在国际上"通用"。这种"需求导向+动态发展"的思路,正是中国职教"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
颁奖典礼上,东哈萨克斯坦技术大学校长绍列·拉赫梅图莉娜说:"鲁班工坊是哈中友好的桥梁。"我深以为然。当哈萨克斯坦的孩子们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师傅",当中国的职教专家在阿拉木图的实训基地手把手教学,当两国的技术标准在合作中逐渐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技能竞赛的胜负,更是职业教育推动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
写给职教同行的话这些年,我见证了中国职教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从非洲的鲁班工坊到东南亚的职教合作项目,从欧洲的职业技能标准互认到中亚的汽车维修培训,职教"走出去"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每一次看到学生们因技术而闪光,因合作而成长,依然会热泪盈眶。
对于同行们,我想说:职业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既能"顶天"(对接产业前沿),又能"立地"(服务民生需求)。当我们带着技术走出国门时,带去的不仅是一套设备、一套课程,更是一种"技能改变命运"的信念。就像伊利亚斯说的:"勤奋的学生会超过老师。"这或许就是职教最美的传承——今天我们播下技术的种子,明天他们将成长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这场中亚赛区的比赛已经落幕,但中国职教的故事还在继续。期待更多中国职教人加入"出海"队伍,用技能架起友谊之桥,让世界看到中国职教的担当与温度。
发布于:江苏省晶顶网配资-股票杠杆平台-配资正规网站-如何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